Thursday 25 October 2012

Luangpu Chanlian 的开示

开示:Luangpu Chanlian
译者:三宝弟子
地点:Wat Tham Sahai
日期:21/1/2009






1.一天24小时,三句“Buddho
也没有。好事这么多不去想,偏偏去想不好的事。想到睡不着,吃不下饭。真是愚痴。

2,保持正念,让心只有一个所缘。“一个小时给爸爸,一个小时给妈妈,一个小时给自己。”

3。老和尚要弟子们坐三小时,不管在家出家。一次,他对前来求法的日本人说:“一个小时给爸爸,一个小时给妈妈,一个小时给自己 

4。有徒弟尝试坐三个小时,腿很痛。痛足3小时。于是去请教长老。长老说:“就算坐没有什么,只有痛,但是此时心与痛与身体在一起,这也不错。至少心没跑到别的地方去。

5。修行要有拳手的态度,被对手打倒,只要还听到评判数“一、二
,也要爬起来繼續斗下去。

6。禅修过后,要去看看。今天从早到晚,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让刚才的禅坐平静/不平静。

7。禅修前不要怀着负面的心态说又要来受苦。要想:又要来吃好料了。


8。那只狗被车撞断脚都能够忍。(你们坐一下也呱呱叫)。


9。别去希望得到什么“果


10。有比丘问长老,曾经自然地坐到8小时。但现在3个小时也很苦(因为痛)。


长老问:“为什么不能像坐的像之前那样?”
比丘:“它不听。”
长老:“那你为什么去听那个痛?


11。有位新加坡佛友千里迢迢来拜见老和尚。见他手腕绑很多(祝福)绳子,又带佛牌。长老对他说:“在心中造一尊佛更好。”

12。将身心都交托给三寳,什么痛,什么妄想,统统不管。只有一个所缘。


13。将心提高,超越那个痛。


14。早上吃饱后去坐禅看看你所吃的食物给你什么影响?看看它们搞什么鬼?


15。造作,堆积苦。


16。痛的时候一直说我的脚痛,我的背痛。。。都是我的我的。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一直只是说atta,atta。


17。法,不一定是要说出来的。我所做与所不做的,都是在教导。


18。清理杂草,刚好能够让人走就好。不用太干净,留些空间给其它众生。


19。别人骂我们不必去理他,当作是风就好。造恶必得恶。骂人,人家也会骂回我们。别人骂我们,我们要想,他现在正在痛苦中,才会骂我们。

20。娘胎里十个月不够苦吗?出世了还再造更多的恶更多的苦,那出世来干嘛?死在腹中更好。出世后,就要行善断恶。


21。世人都迷失于欲望名利,所追的死了也带不走,但却带走更多的罪恶。


22。清与浊在同一个杯里。但是,若一直搅一直动就看不清。将杯放好,才可以看到清楚。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叫我们要禅修。


23。很多人只懂慈悲喜,但却不能舍。舍,就像抽桥板。


24。同样的身体同样的心,若不修,去到哪里都是烦烦恼恼的。


25。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沟通。同样语言,一起吃饭的人却骂来骂去。


26。注意呼吸,要有正念,就像在算钱那样。


27。有位富翁来问老和尚,什么是涅盘。老和尚说:五戒都没有,还问什么是涅盘?


28。要能够克服身的受,才能克服心的受。


29。有比丘不能坐久,但能行禅5-6小时。问长老这样可以吗?长老答:坐着砍柴出不到力,就站起来一刀砍下去!


30。右眼是爸爸,左眼是妈妈;右手/脚...是爸爸,左手/脚...是妈妈;这个身体地水火风,都是爸爸妈妈给的,不是你的,只有你的心是你的 。因此,有这个身体才能坐禅行禅行善,这就是报恩行。
 
 

Tuesday 16 October 2012

Stupid Thoughts

Words by Lotus

 

 

Many a times I have heard this wise saying: “We are the cause of our own problems”. It took me years before this saying became a very significant part of my belief. I used to think, “How can he do this to me?!” or “Why can’t they just do that!” or “Why is she like this?”, etcetera. I put the blame on others and wanted them to change to my liking.

But when we place the responsibility of fulfilling our expectations on others, our happiness becomes dependent on what others do. How can real happiness be found in this way?

We all feel good when being praised or treated nicely. Because of the attachment to this good feeling, we experience mental suffering when others treat us badly or when someone’s behavior is not up to our expectations. However, as soon as we let go of this burden of attachment, the misery vanishes instantly. It is amazing just how a change in our perception can instantly remove the misery. It is even faster than trying to change others to satisfy our expectations!

It is not easy for the mind to remain unmoved. When someone vents his anger on us, it is much easier to react to that anger. Usually blame, frustration, anger, or even hatred will arise. But is this how we should react? An angry person is bound to suffer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for no angry person is a happy person and angry people fall sick easily. Furthermore, if we believe in the law of karma (cause and effect) and rebirth, those who sow bad seeds will have to reap the results of suffering in this life or other lifetimes. Contemplating thus, how can one not have compassion for those who have anger and hatred in their mind?

Of course, this takes many rounds of contemplation and practice. However, if we persist, slowly but surely, one day, the ‘stupid’ thoughts will no longer arise in the mind. All that is left are ‘right’ though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uth. This inner journey of facing defilements and purifying the mind is tough and sometimes painful, but it is the only way to lasting happiness as shared by the Enlightened one.

The enlightened Buddha did not have a single ‘stupid’ thought arising in Him and did not had ill will towards those who blame Him. Instead, out of compassion, He showed us the true cause of misery and the way out of this misery—to identify and remove the root cause of suffering.

May we have the patience and courage to walk the journey (Eightfold path) that leads to the end of all suffering.

追兔

文:山人

来自山城的僧人,

现居佛国,泰缘深厚,

随缘翻译泰僧传记与开示






       
 今天看到这段话,蛮有意思:

“喻一愚人,奔追二兔,结果一兔亦不得。

修定之人,亦复如是,若求两个相反的意念,则必一无所成。”

我想,不只是修定,凡任何事,若不能专精,则难以成就。

想要减肥,却又忍不住美食的诱惑;

想要存钱,却一再地花钱,有出没进;

想要A,但看看B也想要。

结果,就是如此不断地奔追。

最后,不只追不到兔子,可能连为什么要追也不知道。

倒不如,先搞清楚,自己的理想与生命的意义。

问问自己,生命留来做什么?

免得走到尽头,依然一片迷糊。

铁窗回眸之一: 古老相约


文:開照比丘






曾经说过:不再执笔谈监狱、写死囚。

那是因为每次写下囚友的故事,便是一次次的告别。

2009年的今天,这颗心被触动。

彼此都有共鸣与话题,都成为互相的勉励。

一样的地点,古老的监狱。

一样的铁门,古老的道路。

我坐在同样的位置,会见同样的人,

十九年,如一日。

一把椅子,三张草席,

相约古老地方,相隔冰冷铁栏。

四周的脚步声呼喝声无阻我们的诵经声说法声。

我大声说,他们用心听 —

每一声,每一法;每一分,每一秒,

难得一见,短促时间,彼此分外珍惜。

因为难得故 不敢有任何其他奢求,

将重点放在难得会面。

省下怨气,凝神听经,会更有意义。

同样的一幕依然不变,

十九年,如一日。

2009年初,死囚室开始有人被安排上绞台。

死囚的心开始沉重,谁也不晓得明天将会轮到谁。

每个都捉紧难得机会,在老地方见面。

这位死囚,坐牢22年,我踏进监狱已有21年,他认识我19年。

19年来,该说都说了,要交待已交待,

只是在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同样的地方见面,有着同样的心愿:

希望会有奇迹出现。

日夜都不放弃,有那可能的一天。

那怕是被抬着出来,还是走着出来。

如今只有一句话:随缘吧!

他在死囚室的年资最深。

漫长的岁月里,他的故事也不知从何说起。

父子之情已经淡化,妻子之情也没了,

兄弟之情留在记忆里,

仿佛我是他在监狱里最常见的一位老朋友。

那一天临别我们握手,再次提醒彼此:

谁先离去未知数,握手后始终都要走。

也许是最后的回眸,或许今生不再回头。­­­­

无论怎样都好,我们都要守护着临终一念。

但愿能投生再做人继续修戒修定修慧。

老朋友,好好珍重吧!

踏出厚厚的铁门,回望古老的监狱。

我们都有一个的愿,但愿早日能实现。

一次又一次在同样地点见面,一次又一次离别紧握对方的手,

无言传达一个讯息,

有缘再见,无缘彼此护念。

学佛前后


文:上孔




学佛前,学享受!

学佛后,学呼吸!

学佛前,时间好多!

学佛后,时间好少!

学佛前,要钱多!

学佛后,够就好!

学佛前,以为,已会做人!

学佛后,才知,人不好做!

学佛前,是树叶!

学佛后,学似树根!

学佛前,吃要好,穿要好!

学佛后,饱就好,暖就好!
 

你我都一样


文:山人

来自山城的僧人,

现居佛国,泰缘深厚,

随缘翻译泰僧传记与开示




在泰北Ajahn Ganha的道场,

Wat Phrae Dhammaram的大堂旁,

有一具骨头。年轻的小伙子,

不到20岁就往生了。

“过去,我跟你一样;未来,你也会像我这样……”



照片旁,写着这段让人深思的话。

是的,自古到今,就从来无人可以免得了死亡。佛陀教导我们,每天必须思维的五件事:


(一)衰老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衰老。

(二)病苦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病苦。

(三)死亡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死亡。

(四)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论是喜欢或珍惜的,最后将会与我们背离或分散的。

(五)我们是业(行为)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
 
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
 
 

持戒的意义

主讲:开照比丘

整理:友丝

插图:青蓝草

  

许多人对持戒有错误的见解导致他们不敢持戒。其中一个原因是许多人认为持戒很辛苦,害怕自己没能力行持。也有人把持戒当作神圣的教条式,不可侵犯,害怕持戒 后破戒而遭受因果报应。其实持戒就如道德,就算你没持戒,做恶之后也会受到果报。我们缺乏善知识的指引,加上身边的人多数没持戒,就会对持戒产生误解。另 外,发生一些特殊的状况时,不懂得用智慧去分辨,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导致事事不顺、人事不和,让人失去信心,误以为持戒很痛苦,很严肃。

以 上情况的产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我们常用外相来看待持戒的人,不明白其内心状况。其二是对持戒的认识不够深透,常用单一的角度来看待事务,犹如瞎子摸象, 我们会得到很多不的结论。经典记载“住界有慧人”,就是指能够决心持戒的人是有智慧的。持戒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起心动念,一思一念都在持戒。

什么是戒?戒基本上离不开我们的思维。当我们思维一件事时,如果带

有贪嗔痴,是会引起行为的偏差,通过身口意去造业。常常注意思维不带恶念,就是持戒。当然我们也不可因为生起善念或恶念,而感到骄傲或自卑,我们要懂得通过智慧去分辨善念或恶念。

戒,简单来说是善的习惯,只要习惯并保持一切善法那就是持戒。要使善法成为习惯需要时间与空间,因此若做错事也不必过于自责,这其实是给你机会再改善。持戒不是闭门或关在房里不出门,就能持戒清净的。

持 戒的功德在于防范我们不再犯错,这是我们持戒的目标。例如某人喜欢打妄语,那么持戒就能训练他去除这个不好的习惯。持戒的意义是在调整过程中,发现自己的 不完美而提升自己。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但这不是完美主义),而生起惭愧心。遇到诱惑时,就是训练持戒的好机会。

在家众 受持五戒,重点在于远离杀盗淫妄。有正见的人就会持戒来培养道德,时常警惕自己,去除贪嗔痴。持戒的利益在哪里?持戒持得好,生前别人赞叹你,死后往生善 去。但是持戒的人不会因为称赞而迷失,持戒之人也不会拿最高的标准去看待别人或要求自己。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往最圆满的目标前进。

Reflection


Refelection On Dhamma
Yuhan

 



When i think of my learning the Dhamma thus far, I must say it has not been an unsmooth one. First I attended an excellent retreat and met good teachers, then I found a Buddhist society centre where I could give to and learn from, then like-minded friends in the Dhamma surrounded me and gave me guidance and companionship. Many people say that I am lucky to have come in touch with the Dhamma at a young age, and I couldn’t agree more (though this is of course more than a case of pure luck). I am grateful to have the chance to know the Dhamma, and even such words seem to be an understatement. Without knowing the Dhamma I wouldn’t have known how to live my life. My parents gave me life; the Triple Gems taught me how to live it. Before such spirited words lead the reader to think that I am some goodie-two-shoes, I must admit that I’m still far from purification. But I’m at it. Slowly but surely, may I taste the kind of happiness independent of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may all beings, and those whom I am indebted to, attain such happiness too.

我的妈呀!


/图:山人

来自山城的僧人,

现居佛国,泰缘深厚,

随缘翻译泰僧传记与开示






那天打电话给母亲,

“哈啰,我正在驾车。之后给你回电。”
一阵,“去哪里啊?”我问。
“现在在教堂上课。”
原来,她去上英文课。
她完全不忌违自己是一个和尚的母亲,竟然跑去教堂!
“那边学费比较便宜。3个月才20令吉。”
原来是经济利益关系。(安娣就是安娣。)
“但是,上完课要跟他们一起感谢主。”
“那是应该的,”我说,“倒是应该感谢主把他的子民教的这么好,这么慷慨,阿门。”

母亲念的中三就停学,但是她的求知欲与好学心,深深的影响了我。
忘了她什么时候开始学英文,也不知道她学到如何,自然也没有用英文跟她沟通。
总之,她就是一直学习。前阵子,还学电脑呢!
来到泰国找我,还嚷着说回去要去学泰文!
倒是很少见她去报学烹饪班、插花班之类的传统妇女“补习班”。
母亲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奉行者。
在我还小的时候,大概6岁吧,母亲去学缝纫。
后来,当我长大后,她说当时也想学剪头发。
但是,考虑到亲自为5个孩子缝衣可以省下更多的钱,于是决定学缝纫。
要养5个化骨龙,单凭父亲一个人在外工作,不动点脑筋实在不行。
所以有人说,父母的白发都因为孩子。

在念大学的时候,有位同乡那时候当上某本地大学佛学会主席。
回到家乡,约出来喝茶他就在我面前大谈他的人生大计,
还有他要在几岁之前赚到一笔钱来孝敬父母。
我静静地听,因为对于这种课题,我完全答不上话。
然后,他静了下来望着我说,“我很担心你啊!”
老实说,这样的梦想我从来没有过。
那时我思考的是如何让我父母下世过得好些。
可能上有兄长的关系,这个课题从来不曾干扰我。
那时我在苦思如何让父母亲学佛。

佛陀在经中说,父母恩重。
即使我们用尽心力来服侍他们一辈子,也报答不了。
即使财宝王位的供养,也报答不了。
因为父母为孩子付出太多太多了。
他们抚养、哺育我们,他们让我们见到这个世界。
我们能够做的是:
如果父母对三宝无信心,则让他们生起信心;
破戒的,让他们学习良好德行(持戒);
吝啬的,让他们学习慷慨助人(布施);
邪见的,让他们学习用正确角度看世间(智慧)。
能如此,才是真正的报恩。

话说回头。
于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暗中安排我的“报恩行动”,
一步一步的拉他们踏进这个圈子,走向光明。
现在,我能很自在的云游天涯,
那是因为我不只“捉鱼”给他们,而且还邀他们跟我一起“钓鱼”呢!
现在他们都常去离家不远的一个寺院去帮忙做义工、供僧。
看到他们有了如此的“正常嗜好”,我今生无悔矣!
虽然我不在他们身边,但是我对他们说,
“就把其他和尚当作你儿子吧!其他佛友就是我们的亲戚,大家都是一家人。”

有时,话真的要说得简单。明白了,去实践就好

何谓正信的佛教徒?

主讲:开照比丘

整理:友丝





 
对佛法有信心、有持戒,

布施之外,还必需亲近善知识,

才称得上是一名佛教徒。
 
 

在家佛徒在学佛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建立在在家佛徒所要付起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里过着一个有智慧的生活。这里强调“智慧的生活”,即如何在生活中以佛陀的教法为依归,并带来内在智慧的提升。

简单来说,在家佛徒的挑战就来自于社会的诱惑太多。他们认为佛法无法减轻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如果一个在家佛徒无法把佛法运用在处理身边的人事物,佛法就无法接触他的生命,自然而然,他就可能渐渐疏离闻法或禅修。

经 典里记载摩诃男问佛陀:如何才称得上是优婆塞(在家男众)和优婆夷(在家女众)?佛陀解答:称之为优婆塞和优婆夷的在家男女众佛教徒,是尽形寿归依佛法僧 (三宝)。摩诃男又问:在家佛教徒应具备什么条件?佛陀说:一个有信心没持戒的人不算是在家佛教徒;有信心、有持戒,却没布施的也不算是佛教徒。有信心有 持戒,布施之外,还必需亲近善知识,才称得上是一名佛教徒。亲近善知识不是去寺院走走而已,而是要多亲近法师,听闻佛法,请教法义,然后如理思维,把所学 到的佛法运用在生活中。如果按照以上的来实践,这个在家佛教徒肯定很有素质,在言语行动方面也肯定带给身边的人正面的影响。

摩诃男接着问:何为只能觉自不觉他,自利不利他?佛陀答:有一类在家佛教徒能自己去归依三宝、持戒、布施、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并受持,但却没方法去领导他人趋向同一道路。学佛其实是个人的事,在家佛徒未必有能力去影响别人学佛。

摩诃男再问: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自利利他?佛陀说:需具备十六法。归依三宝、持戒、布施、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观察、受持并能教导别人。自己能修行也能让别人修行就是自利利他。

在 家佛徒在了解佛陀的教理后,深深体会而找到归依处,进而真正归依三宝。有些人归依是缺乏智慧型的,他们误以为归依后就有功德,不会受神明鬼怪骚扰。皈依其 实是为了让你更有信心,建立正见。持戒是为了提升自己,而布施是训练“舍”的心。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并受持,让我们远离烦恼,提升内在的智慧。

Thursday 11 October 2012

凌晨四点钟的午餐


文:聪辉







师父周五上完课后,我留在护法苑当净人,以便隔天一早送师父去车站,乘搭回吉隆坡的巴士。由于开车时间太早,会所附近的商店都还没营业,护法苑的女众都会很发心地准备午餐来供养。

记 得有一次是碧玉来供养。住在勿洛的碧玉周六早上六点半抵达会所时,我看了食物,知道不似外头买的,便问碧玉是否是她亲手煮的?而要准备午餐需要花点时间, 接着便问她几点起床准备?她轻描淡写地回应:“四点钟啊。”然后便匆匆地上班去了。然而,碧玉不是唯一的一个。另一回,还在大学念书的毓涵也做了相同的 事。住在红茂桥的她,也是一大早煮了午餐,赶到车站来供养。

看到碧玉和毓涵不惜宝贵的睡眠,一大清早地准备早餐来供养,这种虔诚的心真是令人赞叹啊!试问两个妙龄少女,应该享受青春人生,何故会做这种事呢?毕竟时下的现代女性也未必会为男友凌晨四点起来准备食物,何况是为了师父呢?

可 能是出自对师父的感恩,对自己的师长尽一番心意吧;又或者是为了落实布施的修持,而不辞劳苦,坚持来供养。无论是什么原因,她们能做出这样的善行,我由由 衷地赞叹她们。可别小看这样的供养,古代的圣者可通过信众虔诚的布施而证阿罗汉果呢!以下摘自《清静道论》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鸡跋罗准跋 (Ciivaragumba)住者大帝须(Mahaa-Tissa) 长老,有一天不得食,道经一芒果树林,因饥饿疲倦,无法支身,倒卧林下。然而那里落下很多成熟的芒果,帝须因严持戒律,虽倒卧地下,亦不自取食。后来一位 老年优婆塞经过这里,知长老饥疲,不能行路,遂取芒果作浆,给他饮下,并以背负长老至其住处。长老在他的背上想道:“他不是我的父母亲属,因为我的戒律, 故以背负我”,即在他的背上作观,得证阿罗汉果。

出家众与在家众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僧团这个无上福田,让我们在家众能累积我们的福德;有了在家信众的护持,出家众才能安心办道,无后顾之忧,利益众生以及朝向解脱。所以,在此鼓励大家常做布施,好为我们的修行道路筹备资粮吧!


泰国人出家

文:山人

来自山城的僧人,

现居佛国,泰缘深厚,

随缘翻译泰僧传记与开示








在泰国,年轻男子都需出家一次。

深 厚的文化传统背景,让大家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很多人都会心存报答父母恩的动机而出家。出家,可说是泰国男子一生中的第二大事。(首要大事当然是成家) 传统上,他们甚至非常重视还俗的日期。因为他们认为,若日期选得好,日后自然生活安乐,工作顺利等。他们一般最少会出家7天,比较普遍的是15天,或30 天。这是因为假期申请的问题。而雨安居3个月出家者更是少数。





那天,到附近的一件寺院去。刚好遇到有人出家。准比丘穿上这套漂亮帅气的白衣,像个王子一样。 他身上还挂着很多钱啊!在出家前,准比丘与亲人会绕着戒堂走三圈。场面热闹非常,乐队、卡拉Ok样样俱全。过后,他就会将身上的金银珠宝与钱财都舍下,并 与家人一起许愿。然后就转身洒下钱币。钱财散尽,才开始出家的仪式。

出家,对泰国男子而言是个成年 礼吧!在泰国,出家已演变成一种文化,一种形式化的报恩文化。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文化,让年轻的一代与宗教文化衔接上了。尤其是当前这个物质 至上的社会,还有如此的文化,让男生们乖乖地剃头、出家,遵守那227条比丘戒。过午不食……这与一个20来岁的年轻伙子的生活可真是天渊之别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短期出家让他们更了解出家人的生活,从而知道该如何护持僧人。虽说是短期出家,但总是会有漏网之僧。有些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真正去学习佛法,认真修行,而对法有更深的体会,从此踏上这条不归路。

古老的传承,加上佛国的文化,让这个宗教继续充满活力。



这一跤,并没白跌

文:开照比丘

插图:青蓝草


 

人的 犯错很多时候只因一念之差,然而外在的批评与内心的自责却可让人痛苦一辈子。犯错后要懂得请求他人宽恕,但却不能要求他人非原谅不可。这是因为有时候他人 也需要时间来平息愤怒的心,犹如疗愈伤口的时间因人的复原能力而不一。因此,原谅与否在于他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宽恕自己,接纳外来的反应,同时谅解他人 的感受。

其实只要仍是凡夫,犯错是难免的。问题就在于人时常为过去的而放不下,事情发生后,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带自己回到现场”,结果是回想一次则痛苦一次,自己将自己陷入死胡同却又无法自拔。

佛陀形容这就有如一个人被一支毒箭射中了,然后自己又再把第二支、第三支的箭往自己身上插,苦上加苦,这是何等的愚痴啊!

人 因为“该做的事没去做,不该做的事偏偏去做”而感到后悔与责备自己,这虽是“迟来的醒觉”,但仍是一个有惭愧心之人。人的心总是懊恼地告诉自己:若当时及 早发现与改变,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这样的“后知后觉”,不失为一个有自我反省的人。当一个人为“不知道的错”而痛斥自己、为“知道的错”而悔恨过,把过 去的经历作为一种借镜、一种警愓,在修行上即成了最好的的助缘。

愚者只懂得“空悲切”,回想过去而一再地刺伤自己。智者会积极尝试跳出过去的阴影,将自己从愧疚中释放出来,勇敢再开始。

佛说:“不应依恋回想过去,也不应担忧那还未到来的事情。过去的事情经已过去,未来的事情还未发生。”现在重要的是如何再向前踏进一步,做应该要做的事,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一味回头看必会忘了向前跨一步,结果就永远停留在第一步。活在过去的回忆是浪费时间,想着未来亦如是。

关键在于接下来我应该做的事,从惭愧到忏悔,收拾心情,重新起步别重犯过去的错误。不然的话,到时又再怨恨自己:刚才为什么那么不小心!

别再为过去的过失再烦恼,那是因为:当初做决定时,一般人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抉择。这些决定,在当时来说非常考验,但走到今天,才发觉到当初的决定是错的。人总是会犯错,重要的是如何从错误中学习与成长,把过去的经验转化成今日的智慧。

若能如此,这一跤,并没白跌。

(曾刊登于马国“星洲日报”)